学校主页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实践教学中心

【赛事解读】|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

作者:    时间:2025-03-22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

一、赛道选择

赛道分为高教主赛道(以下简称“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以下简称“红旅赛道”)、产业命题赛道(以下简称“产业赛道”)、国际赛道。校赛环节只进行主赛道、红旅赛道的比赛。校赛工作组将另行发布产业赛道和国际赛道相关信息,请及时关注。(一)高教主赛道1.项目类型分为新工科类项目、新医科类项目、新农科类项目、新文科类项目、“人工智能+”项目等五个类型。2.项目组别分为本科生创意组、本科生创业组,研究生创意组、研究生创业组,并按照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人工智能+”设置参赛项目类型。3.参赛对象创意组(本科生创意组、研究生创意组)项目,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及成员均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教育),参赛人员毕业时间须晚于2025年4月。创业组(本科生创业组、研究生创业组)项目,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且为参赛企业法定代表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教育),或毕业5年以内的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即2020年及之后的毕业生,不含在职教育)。(二)红旅赛道1.参赛组别分为公益组、创意组、创业组。2.参赛对象(1)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生(包括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教育),或毕业5年以内的全日制学生(即2020年之后的毕业生,不含在职教育)。(2)参加红旅赛道的项目,须为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https://cy.ncss.cn/线上报名即可)的项目。否则一经发现,取消参赛资格。(三)产业赛道1.目标任务(1)发挥开放创新效用,打通高校智力资源和企业发展需求,协同解决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技术、管理等现实问题。(2)引导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促进学生了解产业发展状况,培养学生解决产业发展问题的能力。(3)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立足产业急需,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校企协同培育产业新领域、新市场,推动大学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2.参赛流程(1)命题征集国赛通知发布后,产业命题赛道将针对企业开放创新需求,面向产业代表性企业、行业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征集命题(企业命题通常聚焦国家“十四五”规划战略新兴产业方向,倡导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围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对应的产业和行业领域,且基于企业发展真实需求)。命题征集时间约在4-6月,命题发布时间约在6月。(2)团队揭榜企业发布命题后,参赛团队选择自己特长领域的项目揭榜参赛,所提交的命题对策须符合所答企业命题要求。参赛团队须对提交的应答材料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物权。期间需联系发布命题的企业,确定具体任务需求、目标等,并在参赛期间,获得企业的认可。校赛不设置产业命题赛道。有意参加产业命题赛道的师生,请密切关注各行业头部企业的创新需求,与相关企业做好沟通,可参考附件8:2024年产业赛道入选命题名单。(四)国际赛道详见附件9:2024年国际赛道通知。

、参赛要求

(一)参赛团队所报参赛项目,须为本团队策划或经营的项目,不得借用他人项目参赛。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如有涉密内容,参赛前须进行脱敏处理。如有抄袭盗用他人成果、提供虚假材料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违背大赛精神的行为,一经发现即刻丧失参赛资格、所获奖项等相关权利,并自负一切法律责任。(二)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每支参赛团队只能选择一个符合要求的赛道报名参赛;每个团队的成员不少于3人,不多于15人(含团队负责人),须为项目的实际核心成员。参赛人员年龄不超过35岁(1990年4月及以后出生)。

、校赛安排

(一)项目推荐:学院在4月进行院赛遴选,完成校赛推荐项目的资格审查工作。主要审查推荐项目的参赛资格及项目所涉及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财务状况、运营、荣誉奖项等方面的审查工作,确保推荐校赛项目的合规性和真实性。(二)评审形式:参赛项目团队报送材料后,经资格审查、书面评审后,选拔优秀项目参加校级决赛。校级决赛以现场答辩形式进行,包括项目汇报和回答问题两个环节,其中项目汇报以PPT进行展示,时间不超过5分钟,回答问题时间不超过3分钟。(三)奖项设置:比赛项目设金奖、银奖、铜奖若干。授予金奖项目学生负责人“先进个人”,授予金奖项目第一指导教师“优秀指导教师”,授予成绩突出的学院“优秀组织单位”,授予表现突出的赛事组织人员“优秀组织个人”。(四)推荐省赛项目:参考国赛赛制情况,综合考虑各学院在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报名团队数(含邀请国际参赛项目数)、本年度校赛获奖情况和往年国赛获奖情况等因素分配省赛名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