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园艺与健康”分会
会议议程及专家简介
为满足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着力突破制约园艺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提升园艺产品品质和经济效益,深入探索园艺与健康之间的科学联系,2025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将于2025年11月8日在湖南农业大学修业讲堂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办,湖南省教育厅与湖南农业大学共同承办,并在教育部与湖南省人民政府的联合指导下,以“园艺与健康”为主题展开深入交流。会议共设17场主旨报告,具体安排如下,诚邀关注,敬请期待!
|
时间 |
内容 |
地点 | |
|
11月8日 |
8:30-9:30 主持: 湖南农业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岳好平处长 |
大会开幕式 议程: 1. 湖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学校致辞; 2. 意大利帕多瓦大学Giovanni Battista Tornielli教授致辞; 3. 兼职合作导师聘用仪式; 4.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协议签约仪式; 5. 与会嘉宾合影。 |
湖南农业大学 修业讲堂 |
|
11月8日 |
9:30-10:45 主持: 浙江大学 师恺教授 |
大会主旨报告I 主旨报告一: Jarkko Salojärvi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报告时间:9:30-9:55 报告主题:多组学整合解析植物次生代谢物生物合成路径
主旨报告二: 王新超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报告时间:9:55-10:20 报告主题:CsWRKY12与CsWRKY6拮抗调控茶树没食子儿茶素的生物合成
主旨报告三: Sanghyeob Lee教授韩国世宗大学 报告时间:10:20-10:45 报告主题:非辛辣辣椒提取物调控餐后血糖的临床前证据转化研究 |
湖南农业大学 修业讲堂 |
|
11月8日 |
11:00-11:50 主持: 上海交通大学 马超教授 |
大会主旨报告II 主旨报告四: 晁代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报告时间:11:00-11:25 报告主题:植物根系扩散屏障的演化
主旨报告五: Giovanni Battista Tornielli教授意大利帕多瓦大学 报告时间:11:25-11:50 报告主题:基因表达动态图谱揭示葡萄浆果成熟决策的分子基础 |
湖南农业大学 修业讲堂 |
|
11月8日 |
14:30-15:20 主持: 湖南农业大学 武涛教授
|
大会主旨报告III 主旨报告六: 师恺教授浙江大学 报告时间:14:30-14:55 报告主题:PSK:小肽,大作为
主旨报告七: Toru Fujiwara教授 日本东京大学 报告时间:14:55-15:20 报告主题:“Moonshot”项目介绍:实现作物快速育种 |
湖南农业大学 修业讲堂 |
|
15:20-16:10 主持: 湖南农业大学 远方教授 |
主旨报告八: 马超教授上海交通大学 报告时间:15:20-15:45 报告主题:葡萄育种方法进展与思考
主旨报告九: Takehiro Kamiya副教授日本东京大学 报告时间:15:45-16:10 报告主题:植物低钙耐受性的分子机制 | ||
|
11月8日 |
16:20-17:35 主持: 湖南农业大学 马先锋教授 |
大会主旨报告IV 主旨报告十: 王振兴教授南京农业大学 报告时间:16:20-16:45 报告主题:菊花育种与产业化进展 |
湖南农业大学 修业讲堂 |
|
16:20-17:35 主持: 湖南农业大学 马先锋教授 |
主旨报告十一: Mohamed Frahat Foda教授埃及本哈大学 报告时间:16:45-17:10 报告主题:纳米技术驱动水稻产业革新——助力可持续发展与全球健康
主旨报告十二: Jiming Liu研究员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报告时间:17:10-17:35 报告主题:马钱子属(Strychnos L.)全基因组测序与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研究 |
湖南农业大学 修业讲堂 | |
|
19:30-21:10 主持: 湖南农业大学 李双江教授 |
大会主旨报告V 主旨报告十三: Pablo Aleza Gil教授 西班牙瓦伦西亚农业研究院(线上) 报告时间:19:30-19:50 报告主题:生物技术与分子方法加速西班牙三倍体柑橘育种进程
主旨报告十四: Gefu Wang-Pruski教授加拿大戴尔豪西大学(线上) 报告时间:19:50-20:10 报告主题:滋养未来:马铃薯在全球粮食安全与气候行动中的作用
主旨报告十五: Shengmin Sang教授美国北卡罗莱纳农工州立大学(线上) 报告时间:20:10-20:30 报告主题:药食同源:膳食类黄酮通过靶向羰基应激预防代谢性疾病
主旨报告十六: Soojin Jun教授美国夏威夷大学(线上) 报告时间:20:30-20:50 报告主题:脉冲电场(PEF)与振荡磁场(OMF)对食品过冷保鲜的影响
主旨报告十七: Jinzeng Yang教授美国夏威夷大学(线上) 报告时间:20:50-21:10 |
湖南农业大学 修业讲堂 | |
1. Jarkko Salojärvi
Jarkko Salojärvi,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助理教授,主要从事群体基因组学与系统生物学研究,利用大规模基因组分析和计算生物学方法,揭示树种群体在短期适应性进化过程中如何推动基因组水平的宏观进化。此外,他还探索植物在生物医药应用方面的潜力,并研究濒危树种的遗传多样性,在Nature、Science、Nature Genetics、Nature communications、Gastroenterology、Plant physiology等国际顶尖期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引用17000余次。主持并参与新加坡和芬兰多项跨区域科研项目。
2. 王新超
王新超研究员,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国家茶树改良中心主任,农业农村部特种经济动植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树遗传育种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博(硕)士生导师,入选国家、浙江省和中国农科院特殊人才支持计划。王新超研究员长期从事茶树优特异和抗性品种选育研究,主要开展茶树重要性状(抗寒、抗病、芽休眠、花芽分化等)遗传调控机理、茶树功能基因发掘以及茶树分子设计育种技术研究,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lant Physiology、Horticultural Research、中国农业科学等国内外著名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联合主编英文专著1部,参编著作6部;以第一完成人育成国家登记茶树新品种8个,获得植物新品权3件,以主要完成人登记新品种25个,植物品种权3件;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基金面上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省部级项目40余项。
3. Sanghyeob Lee
Sanghyeob Lee,韩国世宗大学教授。1989获得韩国高丽大学学士学位,1999获得美国Texas A&M University博士学位,2001年于韩国生命工学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1年加入世宗大学。Sanghyeob Lee教授长期从事蔬菜育种相关研究,主要包括蔬菜作物主要农艺性状QTL分析,黄瓜白粉病、霜霉病抗性基因的挖掘,西兰花采后衰老和硫代葡萄糖苷分子机制等研究,在Nature、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篇,获批专利20件(国际专利3件)。主持韩国教育部、韩国农村振兴厅、韩国科学技术信息通信部和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韩国国家研究基金会(NRF)合作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
晁代印研究员,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课题组组长、博士生导师,“万人计划”领军人才、英国皇家学会牛顿高级学者、“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晁代印研究员主要利用水稻和拟南芥研究植物适应土壤环境的分子遗传基础,共计在Science、 Nature Plants、Science Advances、Molecular Plant及PLoS Biology等国内外顶级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3篇,目前被他引7000余次,H-index为31。申请获得专利5项,国际专利1项,参与撰写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第三、第四版。
5. Giovanni Battista Tornielli
Giovanni Battista Tornielli, 意大利帕多瓦大学教授,意大利葡萄与葡萄酒学院通讯院士,国际园艺科学协会(ISHS) Grape Genetics, Physiology and Management 事务委员会主席,Horticulture Research杂志副主编。Giovanni Battista Tornielli教授长期从事葡萄果实发育、成熟和采后萎凋的生理及分子机制研究,共计在Plant Journal、Plant Physiology、New Phytologist和Horticulture Research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70余篇,H-index为42,文章引用达5506次。
师恺,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兼任浙江大学蔬菜研究所所长,是Plant Cell & Environment、Horticulture Research等SCI刊物的副主编。主要从事设施蔬菜作物(番茄)生长发育与品质调控的研究及教学工作。教学上,主讲的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主讲案例入选教育部精品案例课堂,指导浙江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提名论文2篇,获宝钢优秀教师奖等荣誉;科研上,主持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优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系列项目。以独立通讯作者在Plant Cell、Molecular Plant、EMBO Journal等植物生命领域主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H指数63;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件;作为主要完成人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科技奖励;获农业农村部神农青年英才、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等荣誉。
Toru Fujiwara,日本东京大学农学部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研究室教授,日本土壤科学与植物营养学会会长,国际植物营养理事会国际理事会成员,国际土壤科学联合会植物营养部副主席。Toru Fujiwara教授长期从事植物营养与肥料相关研究,在植物中发现首个硼转运蛋白,并系统解析了植物中硼转运过程中转录和翻译等分子机制,共计在Nature、Science、Nature chemistry biology、Nature plants、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和Plant cell等国际顶尖期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主持和参与日本学术振兴会科学研究费等科研项目六十余项。
8. 马超
马超,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果树抗性分子机理与抗逆遗传育种团队PI。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育种方法与技术岗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A类)、上海交通大学“晨星”学者,中国园艺学会葡萄与葡萄酒分会副会长。国家自然基金面青地、优青、重点、重点国际合作等项目函评、会评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果树抗性分子机制解析、育种方法研发及分子育种。围绕非编码RNA在葡萄非生物胁迫抗性中的调控机制开展研究,初步明确了启动子、环状RNA、miRNA前体产生的小肽(miPEP)三类调控因子可通过调控葡萄miRNA丰度进而调控其抗逆性的作用模式;收集葡萄种质资源500余份,建立抗性评价体系开发分子标记集成芯片并开展应用;建立葡萄物理诱变、化学诱变、分子辅助育种等育种方法与技术体系辅助育种。在Molecular Plant、Plant Physiology、Plant Journal和园艺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农业农村部岗位科学家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上海市农委重点公关项目(2项)、上海市自然基金、上海市教委现代种业协同创新中心科研基金等。
9. Takehiro Kamiya
Takehiro Kamiya,东京大学农学部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研究室副教授,长期从事凯氏带形成分子机制解析、植物营养应答机制、水稻耐重金属胁迫材料的培育等研究。近年来研究在Nature Plants、PNAS、eLife、Plant Physiol等国际顶尖期刊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主持中日(NSFC JSPS )合作项目,以及JST地球规模问题应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SATREPS)等多个国际科研项目。
王振兴,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获得者、中国农学会遗传资源分会第七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园艺学会青年分会理事,Epigenetics Insights期刊青年编委。王振兴教授长期从事观赏植物育种原理与技术研究,以菊花为主要研究材料开展植物有性生殖研究,重点关注植物远缘杂交障碍的形成机制,探索突破远缘杂交障碍的技术方法,在Nature Genetics、Genome Bi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Plant Cell、Molecular Plant等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SCI论文多篇,主持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基金委生物育种研究青年专项项目、江苏省农业自主创新、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等多个科研项目。
11. Mohamed Frahat Foda
Mohamed Frahat Foda,埃及本哈大学农学院农业生物化学系教授,深耕纳米技术与材料科学领域,主要从事纳米技术与材料科学领域研究,尤其在纳米复合材料方向取得开创性贡献,共计在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ACS nan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Biomaterials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累计被引超 2300次,H指数达29,i10指数为43,学术影响力显著;曾获2019年国际先进材料协会(IAAM)青年科学家奖章,2022年受邀发表IAAM科学家奖章主题演讲,还曾在美国奥兰多举办的美国先进材料大会上发表IAAM奖章主题演讲,同时活跃于国际学术界,担任多家高影响力期刊编委及同行评审专家,并作为中埃“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学术桥梁,积极推动两国在材料科学与纳米技术领域的科研协作。
12. Jiming Liu
Jiming Liu,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生物信息学研究员,主要从事热带植物基因组学、群体遗传学以及高价值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与进化机制研究。目前,已成功组装并注释了十余种热带树种的近T2T级基因组,并利用多组学技术成功揭示了无患子(Sapindus)三萜皂苷合成与马钱子(Strychnos)生物碱合成的调控网络,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SCI 论文30余篇,已获两项国家发明专利,五个国家新品种,参与新加坡教育部科研项目3项。
13. Pablo Aleza Gil
Pablo Aleza Gil,瓦伦西亚农业研究院(IVIA)研究员, IVIA柑橘三倍体育种研究组组长,长期从事柑橘三倍体育种及相关基础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柑橘育种组织培养、三倍体育种及细胞遗传学,共计在BMC Plant Biology、Annals of Botany、Plant Cell Reports、Plant Cell Tissue Organ Culture等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柑橘三倍体新品种保护权20余个。
14. Gefu Wang-Pruski
Gefu Wang-Pruski, 加拿大戴尔豪西大学教授,农学院院长,福建农林大学-戴尔豪西大学联合学院外方副院长。Gefu Wang-Pruski教授主要从事马铃薯的抗旱耐热、病虫害管理、加工质量、块茎营养以及马铃薯消费的社会影响等相关研究,通过整合系统生物学工具,包括田间试验、生物化学、病理学、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跨学科方法开展研究,共计在Nature Communications、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了100多篇SCI研究论文;主编多部著作,其主编《实现马铃薯可持续种植》对全球马铃薯产业和学术研究界都做出了贡献。此外,Gefu Wang-Pruski教授与国际研究合作伙伴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包括秘鲁的国际马铃薯中心(CIP)以及加拿大、欧盟、美国和中国的多个研究机构。
Shengmin Sang教授,美国北卡罗莱纳农工州立大学功能食品与人类健康实验室杰出教授、北卡罗莱纳大学林内贝格综合癌症中心研究员、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客座教授,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期刊副主编。Shengmin Sang教授长期从事功能食品和人类健康领域研究,重点聚焦于采后加工技术如何影响功能食品中生物活性成分的化学特征、生物利用度及功效,近年来共计发表高水平SCI论文150余篇,主编或参编书籍26部,拥有美国专利2项。2007年、2009年及2025年分别荣获美国化学会农业与食品化学分部青年科学家奖、美国生药学会Matthew Suffness青年研究者奖及美国营养学会玛丽·斯沃茨·罗斯研究员奖。
16. Soojin Jun
Soojin Jun,美国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食品科学专业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JUN INNOVATIONS LLC科技公司创始人、韩国工业食品工程学会(KSIFE)终身会员、美国食品科技学会(IFT)食品工程分会理事、Food Chemistry等20余本国际期刊编委及审稿人。Soojin Jun教授长期从事食品和生物样品的过冷保存等技术研究,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参编章节10余章,持有多项美国专利,并成功推动技术转化应用于食品工业;共计主持美国农业部(USDA/NIFA)、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等资助的重大科研项目30余项累计经费超500万美元。
Jinzeng Yang,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人类营养、食品与动物科学系系主任,美国内分泌学会会员。Jinzeng Yang教授长期从事代谢分子生物学、糖尿病预防等相关研究,共计在eLife、 Genomics等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持USDA-CTSA等18余项项目。此外,Jinzeng Yang教授担任了Scientific Reports和Journal of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期刊编委,Genetics、 Dev Biol. Genetics 和Genomics等期刊审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