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实践教学中心

学院2010-2015发展规划

作者:  admin2012yyxy    时间:  2012-06-07

第一部分  执行“十一五”规划情况
学院贯彻学校党政的决策,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构建了具有博士、硕士、本科三个教学层次,全日制和继续教育两种办学形式,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形成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业开发与科技服务有机结合、良性互动、持续发展的办学特色,在人才培养、科研研究、服务“三农”、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基本现状
学院现有园艺、园林、茶学、植物资源工程和中药资源与开发5个本科专业;园艺学博士后流动站,园艺学、果树学、茶学、蔬菜学、观赏园艺和药用植物资源工程等6个博士学位点,园艺学、果树学、茶学、蔬菜学、观赏园艺、药用植物资源工程和城市规划与设计7个硕士学位点。果树学、茶学为省级重点学科,茶学为省级优势特色学科,蔬菜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为校级重点学科;茶学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园艺、茶学为省级重点和特色本科专业,园林为校级重点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1166人,硕士研究生223人,博士研究生59人。
学院下设果树、蔬菜、观赏园艺、园林、茶学、植物资源工程、中药资源与开发7个系和园艺园林实践教学管理中心。现有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柑橘改良中心长沙分中心,国家中医药局亚健康干预技术实验室,湖南省天然产物工程中心,湖南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省柑橘育种中心;有园艺园林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有校级观赏园艺研究所、茶叶研究所、园林设计与工程技术研究所、蔬菜瓜类研究所和葡萄研究所。
学院现有教职工120人(专任教师87人),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33人;博士生导师18人,硕士生导师4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2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60人。全国劳动模范1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1名,全国模范教师1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农业部农业产业化体系岗位科学家6名;湖南省教学团队2个,“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3名,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2名,省优秀中青年专家5名,省级学术带头人3名,省级骨干教师8名,湖南省教学名师1人,湖南省徐特立教育奖1人,归国留学人员28人。
二、取得的成绩
(一) 师资队伍建设
(1)有1人当选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先进工作者。
(2) 6人入选为国家农业产业化体系岗位科学家,1人入选为国家农业产业化体系综合试验站站长。
(3)1人获湖南省第七届青年科技奖,2人当选湖南省级学会会长,2人当选湖南省级协会会长。
(4)4人被确定为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1人被确定为湖南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
(5)2人为湖南科技领军人才。
(二)学科专业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1)新增博士点、硕士点各1个,新增省级优势特色学科1个;
(2)新增国家级优势特色专业1个;
(3)植物资源工程和中药资源与开发两个专业顺利通过教育厅的验收,获得学士学位授权资格;
(4)园艺教学团队和茶学教学团队被确定为湖南省普通高校省级教学团队;
(5)园艺园林实践教学中心被确定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示范中心;
(三)科学研究成果丰硕
(1)学院共承担包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948”项目、国家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0多项,科研经费达到6000万元;
(2)获各类科研成果奖25项,其中刘仲华教授主持的“茶叶功能成分提制新技术及产业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熊兴耀教授主持的“南方冬闲田马铃薯种植综合配套技术研究”、邓子牛教授主持的“柑橘优异种质创新及特色品种的选育与推广”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蔡雁平副教授主持的“兴蔬系列杂交苦瓜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开发”、刘仲华教授主持的“名优绿茶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于晓英教授主持的“瓜叶菊种质创新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王仁才教授主持的“南方冬枣良种选育及丰产栽培技术” 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3)获发明专利20件;选育新品种23个。
(4)发表论文500多篇(SCI论文25篇)。
(5)刘仲华教授带头的“园艺植物功能成分优异资源高效利用”团队被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是湖南农业大学目前唯一的。
(四)科技平台建设成绩喜人
(1)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现国家级零的突破,成功申报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成功申报国家柑橘改良中心长沙分中心,国家中医药局亚健康干预技术实验室,湖南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
(五)社会服务工作特色鲜明
(1)实施科技特派员工程是我校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创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进一步推动农村科技进步、加快推进 “三农”工作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院有9名教师(王仁才、李大志、徐超富、朱海燕、夏志兰、肖文军、徐仲溪、艾辛和谢深喜)被选派为省科技特派员,5名教师(石雪晖、罗军武、甘德欣、肖杰和蔡雁平)被选派为长沙市科技特派员。石雪晖被国家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及中国银监会等八部委授予“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称号,5人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特派员”。
(2)学校10个“双百科技富民工程”重点示范基地,我院承担4个,占40%,73个续建示范基地,我院承担28个,占28.4%,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3)举办茶叶深加工和植物提取物理论与新技术国际培训班,马铃薯生产新技术、茶叶加工、茶艺和花艺等技术培训班,为国内外培养1000多名实用型技术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持。
(六)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
(1)1篇博士毕业论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1位博士研究生获得湖南农业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基金资助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省优秀博士论文8篇、湖南省优秀硕士论文9篇。
(2)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4项,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6项。
(3)培养博士研究生55人、硕士研究生248人,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530多篇。
(4)培养本科生1436人,有311人考取硕士研究生,有30人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毕业生,有65人被评为湖南农业大学优秀毕业生。
(5)在2010年3月全国大学生茶艺大赛中,我院选手包揽团体赛1、2、3名,在个人赛中获一等奖1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6个。
 
第二部分  “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学院建设发展思路与定位
(一)办学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教育质量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育人观;坚持学院于社会合作,走学、研、产相结合的办学之路,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坚持数量与质量、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人才培养原则;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速度发展的专业学科发展战略;立足学院实际,尊重教育规律,夯实基础,优化结构,提升内涵,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办学思路
坚持育人为本,质量为先,以本科人才培养为重点,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教学改革为核心,教学科研条件建设为基础,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促进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协调发展。
——以优势学科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以学科渗透带动学科的交叉融合、以学科融合来强化学科的特色。以学科建设为依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建设原则,继续保持农学门类学科专业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工学和理学门类学科的建设,形成农、工、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建设格局。
——按照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要求,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一起抓,教学队伍与管理队伍一起抓,着力培养学科和学术带头人,进一步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构建并实施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专业设置,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拓宽教学途径,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高教学水平。
——加强人才培养,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基础扎实、专长突出、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勤勉务实、甘于奉献的高素质高级人才。
——加强院企合作,提高研发能力,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办学实力。
(三)学院建设发展定位
在《湖南农业大学二○一五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总体框架下,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优先发展茶学、果树、蔬菜三大优势学科,力争跻身国内领先地位,协调发展其它科学;打造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综合水平高、整体素质强的教师队伍,着力培养国内外有影响力学术人才;加强科学研究,推进科技创新,巩固茶、果、蔬等作物研究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加强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和中药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研究,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积极扩大办学规模,进一步提高办学效益;努力把园艺园林学院建设成为综合实力强,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的研究教学型学院。
二、主要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
1.积极发展本科教育,跨越式发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稳定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十二五期间,学院全日制本科生1100人左右、硕士研究生300人以上、博士研究生60-70人。
2.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巩固和稳定现有学科、专业数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积极申报风景园林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力争使“茶学”、“果树学”学科建设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蔬菜学”、“药用植物资源工程”、“城市规划与设计”学科建设成为省级重点学科。
3.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提高综合素质。专任教师规模控制在100人左右。
4.加强科学研究,稳定与组建创新团队,扩大专职研究队伍,争取新建1-2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科研项目和经费有重大突破;部分研究领域跻身于全国先进水平。
5.巩固和发展“双百科技富民工程”项目,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加强与企业的横向联系,利用社会资金支持,加快技术开发,扩大社会影响。
6.大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稳定和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7.争取学校政策支持,通过自身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经济效益,努力增加教职工收入,改善福利待遇。
8.在学校统一领导下,实行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管理规范化,加强教风、学风和干部作风建设,弘扬“农大精神”,培养具有本院特色的校园文化,确立本院“院训”。
三、办学规模及学科建设
(一)办学规模
至2015年,学院在籍学生总规模达到1500人,各级各类在籍学生为:全日制本科生1100人左右;硕士研究生300人以上;博士研究生60-70人。
(二)学科专业建设
巩固和稳定现有学科和专业数量,十二五期间只申报“风景园林”工程硕士点。大力加强学科、专业的质量提升,力争果树学、茶学学科列为国家级重点学科,蔬菜学、药用植物资源工程、城市规划与设计学科列为省级重点学科;力争园艺专业列为国家特色优势专业,植物资源工程专业列为省级重点专业。
(三)师资队伍建设
至2015年,按当量学生数1600名(全日制)、生师比16﹕1计,全院教师总人数10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达60―70%。教授30人,博生生导师20―30人,硕士生导师50―60人。专任教师占全院教职工的比例达到80%以上。
不拘一格选人、用人,坚持校内培训和从外校选调相结合,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在学校的支持下,加强拔尖人才培养,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力争在园艺学一级学科内拥有1名院士或国家级高级专家;鼓励教师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实干,并在工作中提高业务水平,逐步减少学历培训的支持力度,转向支持教师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
(四)实践基地建设
建设好长安教学基地、耘园教学基地和观赏园艺教学基地,与企业共建校外实践基地10个。
四、科学研究与产业开发
稳定与组建创新团队;建设好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巩固和发展“双百科技富民民工程”项目,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科研项目立项和入校经费有重大突破;柑橘、茶学、天然产物、葡萄、马铃薯、西甜瓜、观赏植物、中药资源等研究领域跻身于全国先进水平。
(一)创新团队建设
以学院现有科技人员为基础,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稳定、建设好植物资源利用、柑橘、葡萄、茶学、马铃薯等创新团队,力争组建西甜瓜、观赏园艺植物、城市环境规划与设计等3个创新团队。
(二)科研平台建设
建设好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好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柑橘改良中心长沙分中心,国家中医药局亚健康干预技术实验室,湖南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好果树学、茶学重点学科省部共建实验室;建设好植物资源工程、园艺和茶学3个省部共建专业实验室;力争园林专业实验室列入省部共建。
(三)研究领域定位
根据学院现有研究基础,结合学院潜在的研究实力,力争使果树学、茶学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实现学院国家重点学科突破。使马铃薯、西瓜、葡萄、天然产物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
(四)科研课题立项
每年争取国家级(含部级)科研项目3-4项,省级重大项目2-3项,并积极开展横向联合研究。年度入校科研经费达到1500万元左右。
(五)专著与论文
出版学术专著5-10部,发表论文600篇,主编(参编)教材10本。
(六)成果与专利
完成5-6项省级成果鉴定,争取5-6项省级科技进步奖。申报10-15项技术专利。
(七)产业开发
新组建1-2家高新技术股份制企业。加强同社会的联系与合作,努力开展自考助学、职业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继续教育,开发经费达到2000万元以上。
五、管理工作
1.适应校院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实现人、财、物管理现代化、规范化。建立工作人员业绩与工作量数据库、低值易耗品数据库,大型设备实行电子档案管理。
2.强化教学质量控制,建立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从排课,讲课、辅导、出卷、考试、阅卷到试卷保存等各个教学环节中,制定合理的监控方案。
3. 加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提高师生员工综合素质。加强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统战与工会、群团工作,成立学院二级教代会,实行民主管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学院的团结和凝集力。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稳定和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考研率达到30%以上。
4. 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聘请国外大学的知名教授到我院兼职;与国外高校合作科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及互派大学生短期培训;派出学术骨干赴外进行学术访问和研究;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
 
 

第一部分  执行“十一五”规划情况
学院贯彻学校党政的决策,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构建了具有博士、硕士、本科三个教学层次,全日制和继续教育两种办学形式,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形成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业开发与科技服务有机结合、良性互动、持续发展的办学特色,在人才培养、科研研究、服务“三农”、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基本现状
学院现有园艺、园林、茶学、植物资源工程和中药资源与开发5个本科专业;园艺学博士后流动站,园艺学、果树学、茶学、蔬菜学、观赏园艺和药用植物资源工程等6个博士学位点,园艺学、果树学、茶学、蔬菜学、观赏园艺、药用植物资源工程和城市规划与设计7个硕士学位点。果树学、茶学为省级重点学科,茶学为省级优势特色学科,蔬菜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为校级重点学科;茶学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园艺、茶学为省级重点和特色本科专业,园林为校级重点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1166人,硕士研究生223人,博士研究生59人。
学院下设果树、蔬菜、观赏园艺、园林、茶学、植物资源工程、中药资源与开发7个系和园艺园林实践教学管理中心。现有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柑橘改良中心长沙分中心,国家中医药局亚健康干预技术实验室,湖南省天然产物工程中心,湖南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省柑橘育种中心;有园艺园林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有校级观赏园艺研究所、茶叶研究所、园林设计与工程技术研究所、蔬菜瓜类研究所和葡萄研究所。
学院现有教职工120人(专任教师87人),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33人;博士生导师18人,硕士生导师4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2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60人。全国劳动模范1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1名,全国模范教师1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农业部农业产业化体系岗位科学家6名;湖南省教学团队2个,“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3名,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2名,省优秀中青年专家5名,省级学术带头人3名,省级骨干教师8名,湖南省教学名师1人,湖南省徐特立教育奖1人,归国留学人员28人。
二、取得的成绩
(一) 师资队伍建设
(1)有1人当选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先进工作者。
(2) 6人入选为国家农业产业化体系岗位科学家,1人入选为国家农业产业化体系综合试验站站长。
(3)1人获湖南省第七届青年科技奖,2人当选湖南省级学会会长,2人当选湖南省级协会会长。
(4)4人被确定为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1人被确定为湖南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
(5)2人为湖南科技领军人才。
(二)学科专业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1)新增博士点、硕士点各1个,新增省级优势特色学科1个;
(2)新增国家级优势特色专业1个;
(3)植物资源工程和中药资源与开发两个专业顺利通过教育厅的验收,获得学士学位授权资格;
(4)园艺教学团队和茶学教学团队被确定为湖南省普通高校省级教学团队;
(5)园艺园林实践教学中心被确定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示范中心;
(三)科学研究成果丰硕
(1)学院共承担包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948”项目、国家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0多项,科研经费达到6000万元;
(2)获各类科研成果奖25项,其中刘仲华教授主持的“茶叶功能成分提制新技术及产业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熊兴耀教授主持的“南方冬闲田马铃薯种植综合配套技术研究”、邓子牛教授主持的“柑橘优异种质创新及特色品种的选育与推广”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蔡雁平副教授主持的“兴蔬系列杂交苦瓜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开发”、刘仲华教授主持的“名优绿茶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于晓英教授主持的“瓜叶菊种质创新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王仁才教授主持的“南方冬枣良种选育及丰产栽培技术” 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3)获发明专利20件;选育新品种23个。
(4)发表论文500多篇(SCI论文25篇)。
(5)刘仲华教授带头的“园艺植物功能成分优异资源高效利用”团队被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是湖南农业大学目前唯一的。
(四)科技平台建设成绩喜人
(1)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现国家级零的突破,成功申报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成功申报国家柑橘改良中心长沙分中心,国家中医药局亚健康干预技术实验室,湖南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
(五)社会服务工作特色鲜明
(1)实施科技特派员工程是我校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创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进一步推动农村科技进步、加快推进 “三农”工作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院有9名教师(王仁才、李大志、徐超富、朱海燕、夏志兰、肖文军、徐仲溪、艾辛和谢深喜)被选派为省科技特派员,5名教师(石雪晖、罗军武、甘德欣、肖杰和蔡雁平)被选派为长沙市科技特派员。石雪晖被国家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及中国银监会等八部委授予“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称号,5人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特派员”。
(2)学校10个“双百科技富民工程”重点示范基地,我院承担4个,占40%,73个续建示范基地,我院承担28个,占28.4%,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3)举办茶叶深加工和植物提取物理论与新技术国际培训班,马铃薯生产新技术、茶叶加工、茶艺和花艺等技术培训班,为国内外培养1000多名实用型技术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持。
(六)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
(1)1篇博士毕业论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1位博士研究生获得湖南农业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基金资助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省优秀博士论文8篇、湖南省优秀硕士论文9篇。
(2)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4项,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6项。
(3)培养博士研究生55人、硕士研究生248人,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530多篇。
(4)培养本科生1436人,有311人考取硕士研究生,有30人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毕业生,有65人被评为湖南农业大学优秀毕业生。
(5)在2010年3月全国大学生茶艺大赛中,我院选手包揽团体赛1、2、3名,在个人赛中获一等奖1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6个。
 
第二部分  “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学院建设发展思路与定位
(一)办学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教育质量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育人观;坚持学院于社会合作,走学、研、产相结合的办学之路,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坚持数量与质量、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人才培养原则;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速度发展的专业学科发展战略;立足学院实际,尊重教育规律,夯实基础,优化结构,提升内涵,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办学思路
坚持育人为本,质量为先,以本科人才培养为重点,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教学改革为核心,教学科研条件建设为基础,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促进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协调发展。
——以优势学科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以学科渗透带动学科的交叉融合、以学科融合来强化学科的特色。以学科建设为依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建设原则,继续保持农学门类学科专业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工学和理学门类学科的建设,形成农、工、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建设格局。
——按照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要求,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一起抓,教学队伍与管理队伍一起抓,着力培养学科和学术带头人,进一步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构建并实施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专业设置,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拓宽教学途径,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高教学水平。
——加强人才培养,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基础扎实、专长突出、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勤勉务实、甘于奉献的高素质高级人才。
——加强院企合作,提高研发能力,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办学实力。
(三)学院建设发展定位
在《湖南农业大学二○一五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总体框架下,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优先发展茶学、果树、蔬菜三大优势学科,力争跻身国内领先地位,协调发展其它科学;打造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综合水平高、整体素质强的教师队伍,着力培养国内外有影响力学术人才;加强科学研究,推进科技创新,巩固茶、果、蔬等作物研究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加强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和中药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研究,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积极扩大办学规模,进一步提高办学效益;努力把园艺园林学院建设成为综合实力强,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的研究教学型学院。
二、主要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
1.积极发展本科教育,跨越式发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稳定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十二五期间,学院全日制本科生1100人左右、硕士研究生300人以上、博士研究生60-70人。
2.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巩固和稳定现有学科、专业数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积极申报风景园林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力争使“茶学”、“果树学”学科建设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蔬菜学”、“药用植物资源工程”、“城市规划与设计”学科建设成为省级重点学科。
3.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提高综合素质。专任教师规模控制在100人左右。
4.加强科学研究,稳定与组建创新团队,扩大专职研究队伍,争取新建1-2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科研项目和经费有重大突破;部分研究领域跻身于全国先进水平。
5.巩固和发展“双百科技富民工程”项目,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加强与企业的横向联系,利用社会资金支持,加快技术开发,扩大社会影响。
6.大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稳定和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7.争取学校政策支持,通过自身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经济效益,努力增加教职工收入,改善福利待遇。
8.在学校统一领导下,实行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管理规范化,加强教风、学风和干部作风建设,弘扬“农大精神”,培养具有本院特色的校园文化,确立本院“院训”。
三、办学规模及学科建设
(一)办学规模
至2015年,学院在籍学生总规模达到1500人,各级各类在籍学生为:全日制本科生1100人左右;硕士研究生300人以上;博士研究生60-70人。
(二)学科专业建设
巩固和稳定现有学科和专业数量,十二五期间只申报“风景园林”工程硕士点。大力加强学科、专业的质量提升,力争果树学、茶学学科列为国家级重点学科,蔬菜学、药用植物资源工程、城市规划与设计学科列为省级重点学科;力争园艺专业列为国家特色优势专业,植物资源工程专业列为省级重点专业。
(三)师资队伍建设
至2015年,按当量学生数1600名(全日制)、生师比16﹕1计,全院教师总人数10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达60―70%。教授30人,博生生导师20―30人,硕士生导师50―60人。专任教师占全院教职工的比例达到80%以上。
不拘一格选人、用人,坚持校内培训和从外校选调相结合,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在学校的支持下,加强拔尖人才培养,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力争在园艺学一级学科内拥有1名院士或国家级高级专家;鼓励教师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实干,并在工作中提高业务水平,逐步减少学历培训的支持力度,转向支持教师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
(四)实践基地建设
建设好长安教学基地、耘园教学基地和观赏园艺教学基地,与企业共建校外实践基地10个。
四、科学研究与产业开发
稳定与组建创新团队;建设好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巩固和发展“双百科技富民民工程”项目,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科研项目立项和入校经费有重大突破;柑橘、茶学、天然产物、葡萄、马铃薯、西甜瓜、观赏植物、中药资源等研究领域跻身于全国先进水平。
(一)创新团队建设
以学院现有科技人员为基础,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稳定、建设好植物资源利用、柑橘、葡萄、茶学、马铃薯等创新团队,力争组建西甜瓜、观赏园艺植物、城市环境规划与设计等3个创新团队。
(二)科研平台建设
建设好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好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柑橘改良中心长沙分中心,国家中医药局亚健康干预技术实验室,湖南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好果树学、茶学重点学科省部共建实验室;建设好植物资源工程、园艺和茶学3个省部共建专业实验室;力争园林专业实验室列入省部共建。
(三)研究领域定位
根据学院现有研究基础,结合学院潜在的研究实力,力争使果树学、茶学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实现学院国家重点学科突破。使马铃薯、西瓜、葡萄、天然产物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
(四)科研课题立项
每年争取国家级(含部级)科研项目3-4项,省级重大项目2-3项,并积极开展横向联合研究。年度入校科研经费达到1500万元左右。
(五)专著与论文
出版学术专著5-10部,发表论文600篇,主编(参编)教材10本。
(六)成果与专利
完成5-6项省级成果鉴定,争取5-6项省级科技进步奖。申报10-15项技术专利。
(七)产业开发
新组建1-2家高新技术股份制企业。加强同社会的联系与合作,努力开展自考助学、职业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继续教育,开发经费达到2000万元以上。
五、管理工作
1.适应校院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实现人、财、物管理现代化、规范化。建立工作人员业绩与工作量数据库、低值易耗品数据库,大型设备实行电子档案管理。
2.强化教学质量控制,建立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从排课,讲课、辅导、出卷、考试、阅卷到试卷保存等各个教学环节中,制定合理的监控方案。
3. 加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提高师生员工综合素质。加强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统战与工会、群团工作,成立学院二级教代会,实行民主管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学院的团结和凝集力。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稳定和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考研率达到30%以上。
4. 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聘请国外大学的知名教授到我院兼职;与国外高校合作科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及互派大学生短期培训;派出学术骨干赴外进行学术访问和研究;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